之前可能是女主的贵人怕不是来考察环境了吧?
&esp;&esp;走进书院,有很多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正在接待,广场上分出三块区域,牌子上赫然写得女院、男院和学堂,同时也有工作人员大声喊话,整个场面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。
&esp;&esp;学堂咨询人数最多,林夏几人先来到人数最少的女院。
&esp;&esp;经过介绍,林夏了解到女院年龄限制在10岁以上,都要交学费。
&esp;&esp;有各个专业可选,一次只能学习一个专业,全是实用技能。比如织布、刺绣这类常用专业,还有化妆师、接生婆、妇科大夫这种稀有专业。
&esp;&esp;说是书院,其实更像是技校,这些专业分了两种学制,一种是一年制的,一种是三年制的。
&esp;&esp;跟现代的学校一样,一年分两期,有寒暑假,一期学费1两银子,住校费100文,生活费自备。
&esp;&esp;这个学费其实挺低的,之前交人头税,只要满16岁,一人一年就得交5两的人头税,现在省下一大笔支出,学技术绰绰有余。
&esp;&esp;现在不交人头税,书院食堂有补助,吃饭比外面便宜一半,平时生活节约些,勒紧裤子都是能来学习的。
&esp;&esp;至于那些生活实在困苦又想来学习的人,可以向学院申请助学岗位。
&esp;&esp;总之,只要有心,就能学到技术。
&esp;&esp;学成之后,可以在县城做工,城里新开一批店铺,重点招收女员工。
&esp;&esp;林夏了解完,心里大致有了想法,农田回去就租出去,至于报哪个专业还需仔细斟酌,她想学医,又想学刺绣,可惜这两个专业都是三年制的。
&esp;&esp;在她思考的空档,齐家两媳妇也心动了。
&esp;&esp;她们也想学技术,事关己身利益,她们争得面红耳赤,争到最后决定先去看看学堂再说。
&esp;&esp;大家来到学堂,发现人数变得更多了,他们挤在一旁听着工作人员大声地介绍。
&esp;&esp;学堂就是正经读书的地方,唯一与私塾不同的是,不分男女,年龄限制在25岁以下,并不是昨日村长说的只招小孩。
&esp;&esp;总共分两个年龄阶段。
&esp;&esp;第一个是6至12岁,4年学制,免学费、住宿费,但不免生活费;
&esp;&esp;第二个是13至25岁,2年学制,费用同女院。之后读完会分发两个证——毕业证和学位证。
&esp;&esp;毕业证是读完就有,学位证需要考核,达到一定成绩才颁。
&esp;&esp;林夏脑子里浮现王昭昭的脸,这事一看就有王昭昭的参与,同为穿越者,怎么差距那么大?她在底层挣扎生存,人家在上层挥斥方遒。
&esp;&esp;思绪跑偏片刻,她回过神继续听人介绍,眼前的现实才是生活,况且她受到好处了,不能端起碗吃饭,放下碗骂娘。
&esp;&esp;分院读完之后,想继续深造的话,只有拿到双证的学生能到府城就读,府城书院是6年学制,据说在府城就读6年时间,最后拿到双证的学生能够当官,不论男女!
&esp;&esp;林夏最开始以为学堂只招收12岁以下的小孩,原来大人也能去,当即决定暂不学医,先去上两年学,后面再决定是学医还是继续读书。
&esp;&esp;林夏下好决定,齐家也下完决定,她们一致同意送三个小孩去读书。
&esp;&esp;最后去的是男院,男院跟女院相似,除了专业不同,选择面比女院更广,其他没什么不同。
&esp;&esp;没办法,这是个男权社会,工作选择就是比女子多。
&esp;&esp;最终,只有林夏和三小孩报名学堂,其余大人都没报名学技术,他们家底子薄,手上银子不多,三小孩读书还要生活费,而他们去申请助学岗位似乎申请不下来,他们家有好几个劳动力,还有田,不属于穷人范畴。
&esp;&esp;能申请助学岗位的是那种比他们还穷的难民或是本地百姓,其实林夏是能申请的,谁叫她是单身一人的难民,但她不想,她不想打工读书,又不是没钱。
&esp;&esp;本地农户不全是五里坳那种条件的,很多本地人同样家贫。
&esp;&esp;他们的赚钱方式有限,一是卖粮食,二是卖甘蔗。
&esp;&esp;红糖在其他州县贵如天际,在原产地却十分低廉,所以赚到的钱有限。
&esp;&esp;本地农民就靠这两项交税,每年剩不下什么余钱,有些人还生病吃药,命苦的,搞到最后田都卖了,混的
好版主